初一餃子初二面,原來「大年初一至初七」要這樣吃,妳吃對了嗎?
2023/01/20

初一餃子初二面,原來「大年初一至初七」要這樣吃,妳吃對了嗎?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,流傳下來很多傳統節日,不同的節日各有不同的風俗,而不論過什麼節日,我們好像都能夠把它跟美食掛上鉤,廣為人知的比如說元宵節的元宵,端午節的粽子,還有中秋節的月餅。眼見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馬上到來,作為我們國家最隆重的傳統節日,初一到初七應該吃什麼,您了解嗎?雖然今天的我們并不一定非要這樣吃,但能把老祖宗的傳統傳下去,我們也是有責任的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北京人大年初一到初七應該怎麼吃吧。

初一:素餃

老北京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飯,確切來說是除夕晚上十一點五十左右開始下鍋煮,臨近十二點上桌,這頓餃子才是真正的辭舊迎新。餃子是元寶形狀,寓意招財進寶,而且這頓餃子是要吃素餡的,取「肅靜」的含義,預示新的一年家里和和美美,沒有口角之爭,再一個原因則是吃多了大魚大肉,吃點素餡的有利于腸胃消化。

初二:炸醬面

初二要吃炸醬面,早些時候是為了紀念先輩當年的困苦日子,表示不忘他們那些以醬為菜的生活。傳到現在,寓意已經變得簡單很多,就是面條意味著條條順,象征我們新的一年里順順當當。

初三:烙餅攤雞蛋

在老北京,初三一般是嫁出去的女兒帶著女婿回娘家的日子,在這一天,攤上一張圓圓的餅,象征團團圓圓,再打上雞蛋,這時候就會蛋餅相連,象征著骨肉相連。

初四:吃折籮

老北京有個傳說,說是初四灶王爺會查戶口,所以這一天是不出門的,但是那時候「家」的意義又非常廣泛,一個家族是「家」,姑舅親也是「家」。所以這一天如果趕上吃飯的點,就會做折籮。所謂折籮,其實就是把剩飯燉在一起的大雜燴,這樣做一方面是省錢,另一方面則是更像一家人,顯得不分彼此。這就是「一家人吃一鍋飯,趕上什麼吃什麼」。

初五:餃子

初五也叫「破五」,這一天的習俗是「剁小人」,也就是剁餃子餡,如此就可以把一切的不順都剁掉,以期接下來的一年萬事大吉。再一個原因,初五也是破窮,迎財神的日子,餃子的樣子像一個元寶,寓意招財進寶。

初六:驢打滾

驢打滾也叫「豆面糕」,初六這一天,家里年滿十二周歲的男孩,會上街「扔窮鬼」,取「十二周歲」,寓意六六大順,而家里人應該給孩子準備驢打滾,寓意財源滾滾,步步「糕」升。

初七:春餅

初七也叫「人節」,這一天,老北京人會吃春餅,因為春餅卷的過程從頭卷到尾,也叫有頭有尾,如此以圖個吉利,另外春餅也有預示五谷豐登的意思。

我們如今已經過上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日子,但是現在我們過節,過的也不僅是節,而是我們兒時的記憶,更是一種節味,一種傳承。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,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,我們明天見,拜拜。

(盼盼)

AD
文章